English

中国船舶 扬帆世界海洋

走出去战略系列报道④
2000-06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

一艘艘远洋船乘风破浪,航行在蔚蓝的海洋上;船舶企业也如远洋船一样,在世界船舶市场的海洋中搏击。去年,我国承接新船订单总计857万载重吨,创下历史最高纪录,占全球船舶的市场份额从5%提高到20%,连续五年成为世界船舶工业中的第三大生产国。

我国生产的船舶80%出口,20年创汇100亿美元,在全国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7个国有独资企业中,船舶企业占到了5家。船舶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,船舶工业今非昔比。回首其发展壮大的历程,它回答了基础相对落后的行业怎样参与世界性分工、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问题。这对于今天欲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能有所启迪。

把握航向找准市场切入点

20年前,我国的船舶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,不能同日而语:工业基础是以弱对强、技术水平以低对高、资金以少对多、规模以小对大、管理以落后对先进。而且当时我国造船工业以军船为主,基本没有造过民船,年造船能力不过40万吨,船台、船坞都只有万吨级左右,技术上比国外差20年,有的甚至差50年,船舶工业凭什么打进国际市场?

国际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,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,当世界先进造船国家都去争造高技术、高附加值船舶,中国船舶却看准了别人都不屑做的中小船舶,明确了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定位。从国际比较优势看,我国劳动力便宜,造船成本可比日本便宜十分之一,有价格的竞争优势。

在最初的4年时间中,船舶工业承接的多是几百吨的驳船,最大的也只是2.7万吨的散货船。但积小成多,大大小小的船舶竟然达百艘,总值8.2亿美元,顺利进入国际市场。

借帆出海实现跳跃式发展

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后,我国船舶业一方面继续在普通船型市场上争订单,另一方面开始加紧进行高技术、高附加值船舶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。把别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,站在别人的肩上,实现跳跃式发展。

80年代初,我国就开始大规模的船舶技术引进工作了,不仅请日本船厂帮助我们改造企业,送大批技术骨干到国外去学习新的造船技术。还引进了柴油机、甲板机械、齿轮箱、增压器等50多项世界名牌技术,使我国的造船技术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,有些产品还“一步登天”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

在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同时,船舶工业还组织了科技人员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、自主创新,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品牌,构建了新的竞争优势。我国船舶工业已能设计和建造符合所有国际标准、能航行于任何海域的船舶,自行设计和建造了“中国大连型”和“中国江南型”等名牌船型,还储备了上百种船型,供船东选用。技术上的日趋先进和成熟,使我国船舶工业逐步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。

铸造旗舰形成竞争主力军

尽管我国的船舶产品已出口到50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,但与日韩两个造船强国相比,尚有差距。世界造船市场70%的市场份额由日、韩的12家大造船公司垄断。韩国现代重工和大宇重工固定资产分别为32亿美元和45亿美元,而我国较大的26个船厂的全部固定资产才10多亿美元,船厂规模相距甚远。在国际船舶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的今天,我国更应铸造自己的造船旗舰,参与未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。

船舶号称“移动的城市”,是资金密集、技术密集、劳动力密集的产业,很适合我国国情。一条出口船价值上千万美元,“一船出口,千家受益”。我国应运而生的造修船企业达2200多家,但真正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不过几十家。

从1999年船舶订单统计看,十大主要船厂拥有822.44万吨的订单,占90%以上,初步形成了国际竞争的主力军。其中大连造船新厂、沪东造船集团、江南造船集团、江扬造船集团、靖江造船厂五大船厂的订单就达到了705.11万吨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,有意识地做好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,必将推动整个行业素质的提高,使全行业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